Denim_Joe 发表于 2008-1-16 11:18:11

2008 “少买一双鞋 多看一本书”公益活动之好文推荐

方文山 : 一个没有质感的民族

很高兴来到北京大学和各位同学进行这场文化上的交流与经验的分享。我今天所要演
讲的题目是:“一个没有质感的民族。”我在这里所指的民族,不是别人,就是我们华
人自己。而华人一词的称谓泛指包括内地、台湾、香港、星马、与东南亚一带的传统华
侨,以及美加地区的华裔新移民等。

 我想可能很多同学都已注意到,我写了很多所谓“中国风”的歌词作品,譬如《娘子
》、《双截棍》、《爷爷泡的茶》、《东风破》,还有最近的《菊花台》、《千里之外
》等。其实这些歌词中浓厚的古诗词韵味并不是偶然间产生的,作品是最能够反映一个
人的价值观跟性格的。一直以来我就是一个民族意识很重的人,长期性的关注跟民族、
传统、与文化相关联的议题。当我这种文化意识跟音乐相结合起来时,就自然而然的孕
育出所谓“中国风”的歌词,这是首先跟大家解释为何我会创作出如此倾向的作品。

 现在开始进入我们的主题。我长期以来观察到一个现象,那就是,我认为我们华人并
不是一个很有“质感”的民族。所谓的“质感”指的就是一个东西的材质、与它外观上
的美学设计,及其整体的精致度。我们会喜欢买一些价钱偏高的名牌包,譬如LV、Gucc
i等,是因为直觉的就喜欢那些名牌所代表的价值与品味。一般人总是很自然的会去追求
名牌衣饰的质感,但却忽略了买此类商品的人,其本身却往往没有什么质感。我对台湾
比较熟,所以现主要以我在台湾所观察到的现象举例。像一些在北市闹区逛街的年轻女
生,很多时候的穿着并不是很协调:她可能上身套一件优雅的洋装,下半身却穿着嘻哈
风的牛仔裤,然后脚上硬生生的一双廉价的夹趾拖鞋。当然此类的造型,某些时候美其
名为混搭,问题是,大部份的人都搭配的很没有风格。常常自己的穿着品味的调性并不
具备一致性,没有基本的美学素养,但却盲目地去追求名牌,这是精神错乱式的荒谬。
大部份的消费者在挑选商品时,都懂得会去追求衣服、皮包、汽车等物品的质感。因为
美的东西其价值是有共通性的,没有人不喜欢美的东西。但大家在拼命追求商品外在质
感的同时,却常常忽略了自身对穿着打扮很基本的美学素养,变成需借助与依赖这些名
牌的材质去衬托自己的行情。

  举例来说,以台湾人对婚嫁与丧礼等此类人生大事的态度来看,台湾人对美的基本
尊重,便已严重的不及格。那是个应该要很庄严的场合,但来参加的来宾中通常都一定
会有人直接就穿夹趾拖鞋或是汗衫来。不管是尊重已往生的死者,或对婚礼上正沐浴喜
悦中的男女双方而言,穿载整齐是合乎礼的一个最起码的要求,但大多数的人却不这么
严肃看待。我们再观看时下流行音乐的MTV,或是正在热门档期中的国片,如果你有心观
察的话你会发现,明明就是华人的电影、华人的歌手,但只要有婚礼或葬礼出现的场景
就一定是西式的,因为大家都觉得西式丧礼比较肃穆,而西式的婚礼的确也比较浪漫。
要拍唯美的婚礼就一定上教堂,尽管男女主角并不是基督徒。难道是因为大家都觉得西
式的婚丧形式比较有美,比较适合戏剧上的表现吗?台湾很多电影和MV的场景,都喜欢
用西式的婚礼和葬礼去呈现。莫非因为华人的婚礼的形式比较吵杂、丧礼的仪式比较低
俗?所以比较不适合表现在强调美学构图,与故事张力的戏剧上!?

  现再以城市为例来说明,不禁要问为何大多数华人居住的地区都不是很有质感。城
市建筑是国家形象最具体的象征。但在台北市,据我所知,大楼外观的建筑形式与色彩
调性从来就没有被规范过。市区街上,每个店面的装潢都很有特色,看的出有某种美学
的追求,都可以被独栋独店的欣赏。但你只要把镜头一拉开,一扩大,用较大的视野全
方位的去看整条街、整个城市的轮廓,你就会发现根本就杂乱无章,城市基调混乱,房
子盖的毫无章法。一个城市的建筑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质感。有质感的东西是可以深入骨
髓的,那是文化底蕴浓稠度的一种展现。当你犹如追星族去追求昂贵的舶来品时,实际
上正是以某种自卑的心态去追求你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一种心理上的反差与补偿心
理。而台北就像个浓妆艳抹下的模特儿,急于讨好国际上的眼光,却根本就已模糊了自
己原本的面貌,完全没有了自己的风格。

 台湾的一些老旧建筑,比如传统的四合院、日据时期留下的官舍等。这些建筑如果屋
瓦毁损了,一般就用很简单很便宜的铁片去搭盖。很少有人会按原先建筑的形式,用原
来的建材、风格去修复,这其实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漠视,因为从没有人认为恢复古
厝的外观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也几乎没人实际这么做。四年前当我初次来北京时,我发
现北京很多胡同、四合院都在拆,因为要迎接奥运。那时候我和出版社的人去那些待拆
的胡同捡拾门牌,比如刻有“某某胡同”的门牌,我喜欢那种带着旧时记忆象征性的小
东西。虽然知道拆掉那些老旧胡同是为了整个城市建设的需要,可我心里还是觉得很可
惜。因为“胡同”是北京的城市建筑的象征,也是一种有形的文化资产。当观光客来到
上海、香港、台北,北京等华人聚集的城市闹区时,只要不把镜头对准那些具有象征性
的地标,你根本就分不清楚你现在位于哪个城市,因为它门所有建筑结构都是西式的,
所有的大楼都是玻璃帷幕,或钢骨结构,每个城市的景观都很像。上述那些城市都只有
林立的建筑而没有城市文化。胡同是北京的一种象征,外地人来北京看到胡同会感受到
一种文化的具体表现。当然,不拆这些胡同也无法大幅度地去建设或改进交通,这也是
两难。其实刚开始我老觉得那些旧建筑拆了可惜,但后来发现如果不拆,它整体看起来
也是破破旧旧的,散发一种家道中落破败的感觉,一个衰弱的王朝的象征,外观老旧斑
驳,也并不是那么吸引人。那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呢?是我们传统的建筑形式根本就不适
合现代生活的需要吗?

 我小时候看过一些欧洲小镇的风景明信片,当时以为那只是为了拍照印刷好看,而特
地去找来很罕见的景致,目的也只是为了让画面更赏心悦目。一直到后来才知道风景明
信片里的村庄是真的都有人居住,那不是欧洲版的中影文化城、他们是一整个村庄、一
整个城市,甚至整个国家的风景都是如此的美。我以为明信片上美丽的风景只是在取景
时回避掉某些角度,只单拍这个景(比如一座古堡、一段城墙),就像美编过的电影海
报一样。后来看了一些在欧洲取景的电影,藉由镜头360度的回转,发现他们是整座村庄
、整个城市都是一种统一的色调与建筑风格。台湾的老建筑通常只是得到“点”的保留
。所谓的“点”就是一栋独立的建筑物被评为三级古迹,但附近就只有它孤零零的一栋
古迹而已,在它旁边很可能是一栋钢筋水泥的玻璃帷幕大楼。古迹旁边的景观视野通常
并没有被重视与限建。所以对古迹的保护,很难形成一条线、一个面。当然还有个更重
要的原因是,台湾根本也没有年代久远且数量庞大到能够让人连成一条街的古建筑群,
更别说能够形成一个像村镇一样面积的古城区,这是做梦都不会发生的事。

 欧洲有很多中世纪的古建筑,它数量庞大到轻易就能连成一条街,以及一个构成一个
村庄。欧洲对于城市建筑的外在色调,很重视其一致性,在盖新的建筑时,会考虑到建
物本身与周遭环境的配合,譬如建物外观的颜色、风格,不能太突兀。整个城市的规划
和外形是一致的。像捷克首都布拉格的城市基本调性,就是红瓦、白墙,整齐的天际线
,犹如童话世界一般。而同样都是老建筑,北京胡同的高度却都只有一楼高,就算不拆
,外观上也很低矮,不会很新颖。北京胡同的基调就是灰色的,屋顶的瓦与墙上的砖都
是同一种色调,一种保守而没有生气的“灰”。

 一个民族美学的素养与人的质感是反映在各个方面的。在台湾,有些人就直接在路边
摊上狼吞虎咽的吃起东西。你说这是风土人情也罢,说是生活习惯也行,但在路边摊翘
起二郎腿来吃东西,而旁边就有人在洗碗筷。其实既不卫生也不美观。但大多数的人都
认为无所谓,也不觉得哪里不对劲。问题是,如此一来,街道就像是工寮,整个城市的
景观就被破坏了。还有很多民众家里私人的装潢空间都很讲究设计感,布置的很漂亮,
但只要一出了门,到了公有地,就不再会去关心周遭环境的景观。那种心态好像只要是
公众的利益,大家就默不关心,自私的心态赤裸裸的显露无遗。这现象好像还不只有台
北会发生,香港、上海,以及北京等地,居民的心态与状况也没有改善到哪里去。大部
分人不会去在意城市整体景观的维护与协调,甚至花一点时间做环保义工都不愿意,但
对于私人住宅,花再多钱装潢都毫不心软。  

 其实美学的鉴赏是需要从小到大一点一滴的教育,向下扎根,慢慢培养。这种公民意
识的形成是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去蕴酿,养成一整个民族的素质则更需要几百年,甚至上
千年。对我而言,出国旅游是投资报酬率最高的行为,尤其是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
欧洲国家。因为他们整个民族花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时间建立起来的文明,你可能只
需一、二万人民币就能浏览他们细心维护下的城市景观,那其实是很震摄人心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布拉格的捷克守军为了维护古城的完整,宁愿选择投降,也
不忍先人所耗费心力所建立的城市文明成为瓦砾。而几乎在同一时间,远在东方的中国
,在抗战时期却做了完全不同的选择。当时湖南长沙聚集了许多战备物资,国民党为避
免日军掠夺这些物资,但又不想浪费一兵一卒去守城,折损自己部队的战力。不待日军
进攻,竟自行纵火焚烧整座长沙古城,引发中外著名的《文夕大火》。一个屹立数百年
古色古香的长沙城就这样瞬间化为灰尘。当政者就为了保存自己的军力,还有所谓的面
子,竟可毫不顾及历代祖先辛苦营建的心血。反观捷克的守军,宁愿当代的自己受辱投
降,也不愿历代祖先的心血化为乌有。两相对比之下,不禁令人感概万分。完全不同文
化背景所熏陶下的民族,对自身文化遗产的态度,及其所下的决定迥然不同, 当然命运
也就不一样。

 我们的城市规划主要还是以建设、商业为目的去进行。台湾的老旧建筑汰旧换新的速
度很快,现举台湾特有的“眷村”为例。所谓“眷村”就是当初跟国民党部队撤退到台
湾去的那些军人与眷属所住的地方,其村落设置的地点遍布台湾各地。但政府从来就不
认为那些眷村有保留的价值,因为它实际上也就四、五十年的历史,因为要百年以上的
建物才够资格被认定为古迹。但如果现在连这种四、五十年的建物都不设法保留而一律
拆毁的话,那到底台湾要怎么累积百年以上的建物呢?“眷村”它代表的是一个族群(外
省人)共同的生活记忆。台湾的政府就是如此的不尊重住民的历史记忆,这是一个可以用
来衡量为政者到底有没有“文化质感”的一个指标。

  有外国人说,台北是一个最没有自己风格与气质的城市。在台湾,任何人长大后回到
十几二十年前的家乡,几乎都已找不到儿时的记忆空间,因为改建的速度很快。可能小
时候看过的树、走过的桥、和邻居小孩玩耍的树林全部都因为改建而消失,几乎再也找
不到共同记忆,因为共同记忆都被拆光了。建筑物本身所代表的历史记忆不被认为是有
意义的。你能够想够想象你儿时生活过的地方,游戏过的公园、住过的小巷、吃过的小
馆子,这些生活记忆十几二十年后都彻底的消失是个怎样的状况吗?而台湾每天都在重
复一样的戏码,拆了又盖,盖了又拆。我想北京现阶段为了迎接奥运,老旧建筑拆得很
快。

  在台湾,传统节日时很多人会来参加庙会的活动,比如迎神赛会、舞龙舞狮,但他
们的穿著却很奇怪:上面的传统服装可能是唐衫或道袍,下面却是牛仔裤甚至是拖鞋。
他没有意识到一个小细节的维护就是对传统的尊重。但这也不是台湾独有的现象,我透
过报章杂志、与网络信息的了解,也很少看到内地有哪个城市的居民会集体在那个传统
节日穿着传统服装出来一起庆祝。国外比如西班牙、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的传统节庆,
整个小镇的居民都会不约而同自发性的穿载起传统服装,那画面很令人感动。

现在大家拼命在讲全球化,但大家有没有想过,出国旅游什么最吸引你?就是那迥然
不同的文化差异。去印度,看到印度教的僧侣在冥想;去西班牙,看到他们在斗牛;去
南美洲感受桑巴舞;去日本看他们传统的樱花祭,就是那股异国的情调与神秘感在吸引
着我们。如果全世界的建筑都盖一模一样,所有的人穿着打扮也都一个样,饮食、庆典
、风土民情也不再有各自的特色,那其实已经没有观光的必要了,因为去到哪里都是一
样的。所以就我的认知,全球化应该指的是经贸方面的交流,而绝对不应该是文化上的
统一。

 台湾很多歌手都喜欢去国外拍MV,比如意大利的罗马、日本的北海道,拍出来都很宏
伟、精致与耐看。但我却没有发现过有外国歌手的MV来台湾取景。因为我们的市容不整
齐,整个镜头一拉开,这边可能是钢筋水泥的建筑,那边可能是四合院,景观的调性很
不一致。我去了好几趟日本,日本人对传统聚落的维持一直很用心保存的良好,去那取
景所拍出来的MV也很耐看。最讽刺的就是,比如青岛的租界区、上海的十里洋场了。这
些曾被殖民者占据过的地方,都反而留下了为数不少而且很有质感的西式建筑。青岛这
城市的天际线、上海外滩上林立的大楼都很漂亮。这不免有些讽刺,怎么那些占领时期
所留下的建筑都保存得这么好?甚至已变成这些城市建筑里最美的元素。那我们是否应
该感谢曾被占领过呢?否则那里来这么好的建筑艺术。   

 前一阵子我去北京王府井闲逛时看到一个外国教堂,教会对教堂的建筑外观通常都很
讲究的,那整个教堂就维持的就很好。因为王府井的整条街都是近代才兴建起的西式办
公大楼,看不到任何一栋有传统风格的中式建筑。虽然王府井号称是北京最古老的一条
商业街,但我所看到最古老的建筑,却是那座外国教堂。除非有人告诉我这是曾经是清
朝的最热闹的商业街,否则我根本就完全看不出来那里曾是所谓的百年老街。台湾状况
也是如此,日本占领时期留下了很多漂亮的巴洛克建筑,台湾的一些重要的政府机关都
还一直沿用这些建筑。这问题跟上海外滩一样都很反讽,台北市最精致的建筑元素也都
是当初的占领者所留下来的。大家有没有想过到底问题出在那呢?莫非中式的古建筑不
大气,建筑的格局与形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就我的认知,新加坡可能是一个特外,它是一个由移民的华人所成立的国家,国家本
身的历史不长但他们却很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有些旧式的建筑保存得很好,他们认为
那是国家的象征,甚至是观光旅游的资源。而且新加坡人大概是所有的华人中最守法的
,其国民的法治观念很强,整体而言,素质较高。  

 常常我们旅游到了欧洲国家,你会发现他们都很注重与维护自己传统建筑的外观,当
地住民也很重视自己独特的节庆。常在传统节日穿戴起自己国家的民族服装,整条街道
、整个村庄的人都盛装出席。这点是自诩为文明古国的我们所不及的。我很少,甚至可
说没有见过在什么中秋或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看见我们华人会整个村庄的人特地穿着传统
服饰去庆祝。我今天所谈到的都是一些自己的观察和心得,并非严谨的学术调查,因为
我想认真的调查起来或许问题更严重。这些发生在你我身边随时随地都在上演的文化现
象,各位同学不妨偶尔静下心来观察,绝对会让你有完全不一样的体悟。我一向很关注
这些文化现象,有自己所坚持的价值观。后来我的文字因缘际会的跟杰伦的音乐相结合
,所以才创作出那么多“中国风”的歌曲来,并且很荣幸的得到了许多人的肯定与喜爱
。  

 讲到质感的问题,在这里不得不提到日本这个国家。日本人很奇怪,他对中国人一直
有种崇古蔑今的心态。他们极度崇拜古代的中国,像《西游记》、《封神榜》、《三国
演义》、《水浒传》等典故,他们都很熟悉,甚至比中国内地的一些少数民族都还要熟
悉。他们不仅崇拜而且还继承下了一些中华文化。比如日本的小学生到现在还有书道比
赛,国家也很重视书法这项传统,也并不认为这是外国的东西。如果到东京街头,随便
找个路人问他们关羽、张飞、孔子、孙悟空等,他们都知道是谁,甚至已经将他们吸收
进自己文化里,并且消化成电动玩具、漫画等等。   

 我去过日本,发现他们对美学设计是很讲究的,整个城市里的居民穿着打扮都有很自
己的风格,也就是有型。街道很干净,连一个排水沟的盖子都有城市的特有标志。整个
街道的招牌、店面,都很素雅。他们很重视产品的包装;也很重视古建筑的维护。美学
的观念很发达。如果说拿中国文化跟西方文明来强加比较,或许有人会说因为文化的源
头不一样,思维本来就会不一样,因为一开始他们的建筑、绘画、音乐等文化的方向就
跟我们不一样。如果你是这样认为的话。那么日本就是最好比较的对象了,一样受儒家
学说影响并且在使用汉字的东方人,文化源头的同构型很高。但他们对传统文化却很用
心去维系,举凡茶道、剑道、书道、能剧,以及成年礼等,还有相扑。相扑是一个国际
运动项目,延续了几千年都不曾中断。我觉得这是很值得我们去观察、比较的。

 一般而言,电影、MV中如有需要出现婚丧的场景,有需要唯美的画面时,通常剧组都
会整队拉去教堂拍摄,或是到充满十字架的墓园取景。就算没有受过正统美学的教育和
训练,一般我们人的眼睛都还是会凭直觉分辨出好跟不好,美与不美。每当我看到犹太
人逃难的纪录片时,我就深感讶异,五、六十年前犹太人逃难时的穿著,甚至在市区被
德军集体遣送时的服装都是很整齐,有一定的素质:男性都穿西装大衣,戴帽子;女性
则都会拿个小皮夹,或拎个皮包之类的;也没看到任何一个犹太小孩是打赤脚的。此时
他们的身份是难民,但其民族整体表现出来的教育水平,则很令人敬佩与感慨。犹太人
是一个很优秀的民族,这个民族出了许许多多几乎与其人口数等量的科学家与艺术家,
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是很大。我个人觉得他们是个质感很高的民族。我以前在想为何关于
二次大战跟犹太人相关的电影拍不完呢?原来因为他们之中很多人都是科学家、艺术家
,每个人对美学的追求有基本的素养,整个民族文化的有一定层次的水平,所以这里面
很多关于心理层面的故事可以发掘用来拍电影。但关于我们被日军侵略迫害的电影,至
今我还没有看到一部很好看、拍的有质感的。我常在反思,到底是因为我们的电影工业
不强,还是因为种族的心理层面很肤浅,没有东西可以发掘的?如果你个人不要求与累
积身为人的质感,最后极可能就会影响到整体文化份量的累积。  

 举个最极端的例子。假设一百年前有颗陨石从外层空间掉到地球,刚好就落在中国的
正中央,整个中华民族从此消失了,但旁边的国家都完全没有被波及。那么回过头来看
百年后的今天,现阶段世界上各项的科技文明,与现代化的生活水平都还是会维持着,
没有丝毫的影响。并没有因为我们消失了,整个人类文明倒退一百年。现代文明会不中
断的持续,还是一样会发明手机、DV、电话、网络、飞机和汽车等,所有的物质文明一
样都不会缺少。因为一百年前,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处于十分衰落的境地,对世界的文明
进展并没有太大的贡献。简而言之,假设一百年前中华民族彻底绝灭了,我们来看现在
的科技文明,也不会缺少了什么东西。还有受过大学教育的人都知道,当你学习晋升到
某个阶段时都会直接读英文原文书,尤其是医学、数学、物理、化学等领域。也就是摆
明了说,近代的汉字文明有其严重的断层,读到某些高等教育时,汉字就完全无用武之
地,再也无法提供学习所需的养份了。  

 教育是提升民族质感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如果一个民族不重视现代化的教育,对自己
的传统文化又缺少认同感,长期以往,教育的资源分配不均,造成本国人民的素质参疵
不齐,你可能人口很多,但并没有等量的优秀。当然在座的各位同学无庸置疑的都很优
秀,是金字塔顶层出类拔粹的北大学生,但若跟内地庞大的人口数相比,人数还是少的
可怜。反观犹太人,犹太人大概是世界上种族质感最高的民族之一了。犹太人虽然颠沛
流离,去很多国家都被歧视,受到很多限制,比如不得从事什么工作等,但在这种环境
下,他们反而更努力地去维系与巩固自己的传统文化,对自身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很强。
一个民族一定要对自己文化有很强的认同感,才会塑造出自己的风格,形成自己的美学
观,这无形中也带动了国家创意产业的发展。我今天强调的是,如果个人不重视与提升
自己的质感,不管是在教育训练、穿着打扮、以及美学设计等各个方面,那么你我这个
没有质感的个体,将会像癌症般慢慢的影响它周遭的人事物。最后,影响到一个团体、
一个公司、甚至一个城市、一个社会,以及一整个民族。   

 我希望大家先从重视自己本身所谓“华人”的民族气质与质感开始。除了使用与欣赏
国际名牌的质感外,同时也要了解那些品牌之所以能够在国际市场屹立不摇的原因,正
是因为他们对美学品味的追求从不懈怠。你不能只是为了暴发户式的证明你穿戴得起名
牌,但却对自己服装上的褡配品味完全不会,或者根本不协调。名牌在你身上反而呈现
出俗艳的质感。例假日时我自己常在台北郊区开车闲逛,眼睛每次总会停留在刚刚惊鸿
一瞥路过的日式官舍、闽南式四合院,以及古厝周遭景色调性很一致的风景上。如果你
可以在一百年前就展开环绕全球性的自助旅行,那你肯定是很幸福的,因为那时还没有
全球化,所有国家的建筑都具备浓厚的本民族特色。譬如你到了越南的河内,看到的就
是越式风情;到东京,看到的就是和式建筑;不论去到任何一个国家与民族,他们穿的
衣服和城市的建筑都有着很鲜明的本民族特色。这时你看到的是一个完整的,传承自身
文化的国家,没有外来的文化杂质,整座城市,不论是传统建筑,人民身上的服饰,其
文化的调性都很一致,可以想象那真是一种铺天盖地属于本民族极致美学的画面。

 但现在因为全球化的缘故,所有民族的传统服饰、所有国家的建筑、所有的价值观、
所有的美学几乎都被现代化了,也就是所谓的西化,大家都采取同一种标准在看事情。
像工厂同一套模具的输出品一样,城市与城市间的建筑,人民与人民间的穿著,格局越
来越像,打扮越来越一样。我觉得这真的很可惜,很多不同文化体系的美不见了,很多
独特的思维也就会跟着消失了。我们会重视物种的灭绝,假如青蛙、蝴蝶消失了一两个
品种,就觉得很可惜。可是对于自己的文化、语言、文字正在快速的消失,我们难道就
没有查觉那里不对劲吗?没有任何警觉吗?   

 我一直都很喜欢汉字,尤其是传统的繁体字,是因为汉字是现今世界上唯一的表意文
字,其它所有的文字都是拼音文字。不论是从拉丁文衍生出的法文、英文、德文,或是
中东世界通用的阿拉伯文,或是我们亚洲近邻的韩文、泰文、以及日本的假名等,这些
全都是以字母为发音基楚的拼音文字,地球上现还在通用并且流传的活文字里,唯有汉
字是唯一一种尚在使用的表意文字,这是一项何等骄傲的事情啊!在现今强调物种多元
、文化多元的国际社会,相异于基督教文明与回教传统的东方文化,其地位显得很特别
。维护中华文化中独一无二与无可被取代的特性,更显其有意义。最后恳请大家重视今
天所讨论的议题,当一个有质感的华人,就从你我间的改变开始……谢谢大家!

lix 发表于 2008-1-16 11:41:35

买 战靴 也要 讲求 “质感” 二字 !!

Denim_Joe 发表于 2008-1-16 11:44:57

做人也是。

CAP,你的质感在哪里?

lix 发表于 2008-1-16 12:10:41

请CAP正面回答LZ的问题!

vgvfvd520 发表于 2008-1-16 12:18:13

LZ想知道答案,还是想成为冻死在东长安街的北京EZ第一人?

dmx100 发表于 2008-1-16 12:23:45

方文山文笔是不错 但是他喜欢抽烟这点是不值得提倡的 水了点 又是一个外人 请各位见谅

pennant_qu 发表于 2008-1-16 13:01:50

曾仓促地翻过《素颜韵脚诗》,比之前期望的水平要低。
但起码,方文山对传统文化的热衷,值得我们这些崇尚外国名牌的年轻人反思反思。

vgvfvd520 发表于 2008-1-16 13:21:09

反对LS的观点,对传统文化的热衷和对外国名牌的推崇,不矛盾啊。有什么值得反思的?不是说崇洋媚外,它产品好,我们自己的东西不够成熟,不够强大,当然就选择好的了,这和传统文化似乎并不沾边。

wpcau 发表于 2008-1-16 13:39:44

现在国学热也是国人对自己文化的一种找寻

liangwei 发表于 2008-1-16 13:51:29

joe 难道去出版社工作了?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2008 “少买一双鞋 多看一本书”公益活动之好文推荐